400咨询电话:400-886-0085
加载中...

当前位置:新阳光教育 >> 教育综合 >> 学习资料 >> 浏览文章

2017年同等学力教育学简答题精选(5)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16年08月24日     【字体:

  21、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1)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2)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 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2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是具有顺序性的。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再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可“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信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教育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件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人为什么具有可教育性?


  (1)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2)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3)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机时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广阔前景。(4)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2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如何?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出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而教育又是促成这种矛盾不断运动变化的主要因素。


  (3)当社会、家庭和学校向青少年提出某种要求而依靠现有发展水平不能顺应这种要求时,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这时,如果教育要求适合他们的需要,就会被接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得以实现。反之,如果教育要求不适合青少年的需要,它就不能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无从发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为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工作能够适应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25、什么是教育目的?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有哪些?


  (1)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主要有:


  ①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发,劳动技能、劳动经验和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积累下来,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②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教育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凡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决定。


  ③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但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它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①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②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在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人们开始把教育当做个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要求享受机会均等的教育。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④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

 

  • 推荐资料
 
  •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