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咨询电话:400-886-0085
加载中...

当前位置:新阳光教育 >> 教育综合 >> 学习资料 >> 浏览文章

2017年同等学力教育学简答题精选(4)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16年08月22日     【字体:

  16、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①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②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③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C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④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2)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关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结各家之说,概括为: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④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⑤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⑥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⑦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革新的。⑧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⑨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⑽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⑩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17、教育本质论的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给出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1)教育本质问题所要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定义教育的核心问题。


  (2)该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


  (3)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得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理论论争,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论争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


  (5)准确地、系统地把握上述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教育有哪些基本属性?


  (1)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在原始社会,教育还不曾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3)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③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5)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它服务,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但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并利用它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


  (6)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民族性所体现的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特点。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不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同样不能很好地说明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材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煞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19、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 “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教育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构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去糟取精。教育要对“文化”进行筛选,把“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虽不像前三项功能那样直接,然而它却能立足上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


  20、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如何?


  (1)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2)“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4)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5)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 推荐资料
 
  •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