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意图扼杀乙,将乙扼昏后,误认为乙已死而将其抛“尸”河中,事实上是其后的抛“尸”行为将被害人淹死。此种情况属于( )。
A.客体错误
B.对象错误
C.行为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2、60岁的老太太甲很看不惯邻居乙的生活习惯,两人经常因生活琐事闹矛盾。后来,甲在自制的布娃娃上写上乙的名字,每次不开心就在布娃娃上扎针诅咒,两个月后,乙出车祸死亡。甲以为是自己的诅咒导致乙死亡,懊悔不已,遂向公安机关自首。甲的行为属于( )。
A.假想犯罪
B.假想不犯罪
C.法律认识错误
D.事实认识错误
3、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 )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A.实质的危害结果
B.法定的危害结果
C.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危害结果
D.法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4、犯罪预备的特征有( )。
A.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B.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C.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D.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5、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是( )。
A.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处罚
B.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
C.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D.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参考答案:
1、D
解析: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由甲行为造成。此为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2、AC
解析: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属于假想犯罪。假想犯罪属于法律认识错误的一种,因此AC都当选。
3、D
解析: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志的犯罪。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就以造成“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为犯罪既遂标志。
4、ABCD
解析: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为:(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即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2)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实行行为着手前停止下来。
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为:(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2)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行行为前停止犯罪。
5、CD
解析: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采取必减主义,并区分两种情况予以不同处理: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想获取更多同等学力法学相关的复习资料、资讯分享,记得加入新阳光2022同力统考备考交流群获取哦~
|